12 月 14 日晚,新聞與傳播學院于五綜 210 舉辦了一場引人入勝的講座。學院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紀錄片導演張勇教授,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學術盛宴。講座由周飛伶副院長主持,學院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積極參與其中。
講座開場,張勇教授以 “中非敘事中的敘事視角” 為切入點,深入剖析紀錄片的多重視點、敘事方式以及形象建構,帶領同學們梳理影片中呈現的非洲形象。他從 “理解非洲:我的第一次非洲之旅”“田野調查:非洲影像之旅” 到 “重新敘述非洲:民間視角與學者視角”,層層遞進,分享了自己在非洲工作和研究的深刻感悟,同時列舉了中非在影片領域的歷史連接。
在講座過程中,張勇教授播放了紀錄片《我到非洲去》。該片以小人物敘事風格,真實記錄了普通中國人在非洲的奮斗歷程,生動展現了中國人在非洲的生活狀態,有力地打破了外界對非洲的刻板印象,為中非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國際傳播領域具有重要意義。隨后,張勇教授分享了紀錄片《我到絲路去》,這部影片聚焦阿聯酋迪拜,通過中國 00 后青年丁穎與阿拉伯留學生阿布的雙重視角,深入挖掘中阿兩國在經貿、文化等方面的深度交融,生動呈現了新時代絲綢之路上的輝煌成就。
活動尾聲,張勇教授詳細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針對 “拍紀錄片要一直跟拍,還是選擇性地拍” 這一問題,他強調調研至關重要,建議同學們先通過抖音等平臺收集華人華僑的有趣故事,接著進行電話調研,與合適對象溝通合作,最后根據調研報告提煉關鍵詞,挖掘獨特視角。對于選擇在迪拜拍攝紀錄片的原因, 他解釋道,迪拜擁有 40 萬華人為挖掘故事提供了豐富素材,同時也是抓住 “一帶一路” 倡議下中阿建交四十周年的契機。張勇教授從紀錄片創作實踐出發,結合敘事特點與國際傳播影響,向同學們展示了紀錄片在國際溝通中的橋梁作用。
講座最后,周飛伶老師進行總結。她通過兩部紀錄片的播放,鼓勵同學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拍攝中樹立問題意識,把握研究重點,講好故事。
此次講座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搭建了寶貴的學習交流平臺,深化了同學們對國際傳播語境下紀錄片創作的理解。未來,學院將持續舉辦更多實踐相關活動,為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創造更多學習與鍛煉機會。

(講座現場)

(張勇教授與師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