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青年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7月14日至18日,我校國際教育學院“文脈傳承·向‘賓’而行”中華文化傳承團到賓陽縣王靈鎮黃興村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聚焦傳統文化傳承,著力破解鄉村素質教育短板,以青年智慧賦能鄉村教育。
針對鄉村兒童身心成長需求,服務團精心設計了互動性強的小課堂。生動有趣的科普講解、栩栩如生的情景演繹,讓原本羞澀的孩子們敞開心扉,積極投入學習,掌握了守護身心健康的知識鑰匙。

在隊員們指導下,孩子們靈巧轉動剪刀,精美的紋樣躍然紙上。從啟蒙興趣到動手實踐,最終完成作品,中國紅的剪紙點亮了活動現場,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巧手實踐中悄然生根。

隊員們特別設計了泰國水燈制作體驗課,她們頂著夏日酷暑,就地取材采摘本地芭蕉葉,帶領學生親手制作出一盞盞青綠挺拔的水燈。汗水與歡笑中,孩子們感受到異國文化的魅力,也體會到文化交融的共通之美。

作為賓陽文化瑰寶,炮龍節引發了孩子們的熱烈共鳴。課堂上,師生互動問答,展現著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鮮活傳承;多媒體視頻中的鞭炮聲響起,百年炮龍迎難而上、堅韌勇敢的精神內核得以重溫。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文脈傳承·向‘賓’而行”實踐服務團以青春力量潤澤鄉土,不僅是對鄉村基礎教育的切實支持,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的深情賡續。志愿者們以實際行動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種子,讓青春智慧在廣袤鄉村綻放光芒,讓文脈傳承的燎原之火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