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王老師是一位獨特的引路人。他以書為媒,在教育的航道上,載著學生駛向知識與成長的彼岸;用耐心與責任,為學生撐起一片充滿書香與關愛的天空。
書香浸潤:以閱讀點亮教育星火
王老師的辦公桌上,永遠堆疊著各類書籍,從教育經典著作《愛彌兒》《民主主義與教育》,到前沿的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再到文學、哲學類的拓展讀物,仿佛一座小型的知識寶庫。他常說:“閱讀是教育者的底氣,只有自己先沉浸在書海,才能引導學生去探索。”
每天清晨,當校園還彌漫著晨霧,王老師的辦公室便已亮起燈光,他會利用這片刻寧靜,開啟當日的閱讀時光。書頁翻動間,他時而皺眉思索,時而會心微笑,將書中的智慧默默沉淀。這份對閱讀的熱愛,如同無聲的號角,感染著身邊的學生。
為了讓學生也能體會到閱讀的力量,王老師積極推動班級讀書交流分享會。最初,不少學生對這樣的活動有些迷茫,不知從何讀起、如何分享。王老師便親自為大家挑選書目,從貼合教育專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到能拓展思維的《人類簡史》,每一本書都經過他的精挑細選。他還會提前梳理書中的關鍵脈絡,在分享會上,以輕松的方式引導學生發言:“大家看這一段關于學生心理的描述,放到咱們教育實踐里,能怎么用呀?”慢慢的,分享會從最初的拘謹,變得熱烈又充滿思辨,學生們在交流中,不僅深化了專業認知,還養成了閱讀思考的習慣。
學生為本:用關愛托舉成長之翼
在學生眼中,王老師是最靠譜的“后盾”。無論遇到學習上的困惑,還是生活里的小煩惱,大家都愿意找他聊聊。
有一次,一位學生在教育見習中遭遇挫折,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產生了嚴重懷疑,甚至開始回避見習工作。王老師得知后,并沒有急于批評或說教,而是約學生在校園的小橋上見面。那天午后,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小徑上,王老師耐心地聽學生傾訴完委屈,然后溫和地說:“見習就是試錯的過程呀,咱們教育者,不就是要在一次次調整中,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方式嗎?你看那些教育大家,誰沒經歷過挫折呢,關鍵是要從挫折里汲取力量。”接著,他又結合自己早年的教學經歷,給學生分析問題、出主意。在王老師的疏導下,學生重新振作,后來在見習中表現出色,還收獲了見習學校的好評。
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王老師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會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一對一輔導,從教育理論的理解,到實踐技能的提升,一步一步帶著學生爬坡。有學生曾感慨:“王老師教的不只是知識,更是面對困難不放棄的勇氣,和踏實做教育的態度。”
責任擔當:憑堅守筑牢育人根基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王老師的負責與耐心,滲透在每一個細節里。備課環節,他會反復打磨教案,不僅要涵蓋專業知識,還要融入最新的教育案例和研究動態,讓學生接觸到最鮮活的教育前沿信息。課堂上,他關注著每一位學生的反應,哪怕是一個疑惑的眼神,他都能捕捉到,并及時調整講解節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跟上教學思路。
批改作業時,王老師更是細致入微。學生的教育方案設計,他會逐字逐句審閱,從邏輯框架到具體內容,從理論運用到實踐可行性,都給出詳細批注。有時一份作業,他的批注比學生的正文還長。學生們都說,看王老師的批注,就像經歷了一次深度的專業培訓,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實操技巧。
王老師常說:“教育是慢功夫,得耐著性子,陪著學生一步步成長。”他用閱讀為學生打開廣闊的認知世界,用關愛給予學生成長的底氣,用責任與耐心筑牢育人的根基。在教育科學學院的歲月里,他就像一位默默的擺渡人,以書為舟,載著一批又一批學生,向著教育的理想彼岸,穩穩前行,留下一路書香與溫暖,成為學生心中難以忘懷的育人之光。(編輯/鄧民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