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對受獎助學生的愛國主義、誠信及感恩勵志教育,探索物質資助與精神激勵并重的育人模式,2025年7月13日至15日,我校組織96名獲獎受助學生代表分赴梧州、柳州兩地,開展“行紅色足跡 筑青春夢想”資助育人研學活動。通過三天的沉浸式學習與體驗,學子們在紅色歷史中淬煉思想,在優秀文化中厚植情懷,在實踐感悟中堅定理想,充分彰顯了學校資助育人工作“賦能成長、鑄魂育人”的顯著成效。
梧州線:踏尋紅色沃土 感悟革命初心
梧州研學團循著革命先輩的足跡,開啟了一場以“紅色基因傳承”和“地方文化浸潤”為主線的研學之旅。
感悟信仰之光。研學首日下午,研學團走進大同酒店舊址,在周恩來同志曾經居住過的房間內,通過珍貴文物與歷史圖片,重溫共產黨人在廣西組建黨組織的艱辛歷程,深刻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隨后,在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陳列館,館內的史料與實物讓同學們直觀了解到廣西早期黨組織從萌芽到壯大的奮斗史。
緬懷革命先烈。7月14日上午,研學團在梧州珠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先烈敬獻花圈、肅立默哀,深切緬懷先烈。在廣西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通過講解員的生動講述,同學們深入了解周恩來同志秘密部署建黨工作的歷史細節,以及黨支部在推動桂東南農民運動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深刻認識到“基層黨組織是革命勝利的堅強堡壘”。

浸潤地方文化。7月14日下午,研學團走進廣西農墾茂圣茶業有限公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堡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公司董事長黃佑紅的示范教學中,同學們親身體驗殺青、揉捻等制作工藝,學習沖泡、包茶方法,于茶香中領悟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隨后的龜苓膏制作體驗環節,從精準配比到模具成型的細致操作,同學們深刻體會到“藥食同源”的文化精髓。

追溯城市文脈。7月15日,研學團參觀梧州博物館,系統了解梧州的城市發展脈絡和深厚文化底蘊。舊英領事館內的歷史遺跡,激發了同學們“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隨后,孫中山紀念堂、韋拔群同志相關歷史紀念地、李濟深故居等地的現場教學,讓同學們在追尋先輩足跡中深刻理解“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堅定了傳承紅色薪火、接續奮斗的信念。
柳州線:融匯民族風情 鑄就青春擔當
柳州研學團前往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展開了一場以“民族文化傳承”和“紅色精神淬煉”為主線的獨特研學之旅。
體驗文化自信。研學首日,同學們走進殘疾人創業基地,親手制作侗族打油茶與吉祥花,在捶打與編織中感受非遺技藝的溫度與傳承力量。三江侗族博物館內,同學們體會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底蘊。當晚,“百家宴”上的特色飲食、篝火表演中的多耶舞,讓同學們在濃郁的民族風情中深化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認同感。

體驗勞動與紅色精神。7月14日,研學團深入體驗三江的采茶、制茶工藝,在茶香氤氳中感受勞動之美。隨后在程陽八寨紅色教育基地聆聽黨史故事,午后在“科馬界”重走紅軍路——從亮寨紅軍橋出發,循著紅七軍轉戰的足跡,在講解員講述的軍民互助故事中,真切體會“軍民魚水情”的深刻內涵,感悟長征精神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力量。

培育時代精神。7月15日,行程聚焦新時代精神培育。在融水鎮新國村,清風苗山廉政文化園的圖文展板與雕塑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廉潔自律是立身之本”;麻洞屯家家戶戶的家風家訓與孝道文化傳承,傳遞出中華傳統美德的深厚底蘊;鯉魚巖抗戰紀念館內,通過聆聽革命先輩及群眾支援抗戰的故事,同學們在“軍民同心御外侮”的歷史中接受深刻思想洗禮;夢嗚苗寨的非遺銀飾雕刻體驗,從熔銀、拉絲到鏨刻的每一步,都讓同學們觸摸到傳統技藝的匠心,堅定了守護文化根脈的自覺。
此次研學活動是我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生動實踐。我校始終堅守“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的底線,更好致力于構建“物質資助、精神引領、實踐賦能”三位一體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活動雖已落幕,但紅色基因的傳承、青春夢想的筑造仍在繼續。正如研學團學生廖同學所說:“資助不僅是物質上的幫扶,更帶來了精神滋養與成長賦能。研學活動引導我們從紅色精神和民族文化中汲取力量,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的新時代青年,未來定當以行動回饋社會。”我校將持續深化資助育人內涵,助力更多受獎助學子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錘煉本領、樹立志向,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