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 書記信箱 校長信箱 監督舉報 >信息門戶(校內)
X
歡迎光臨南寧師范大學!

本欄熱門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老茶館 > 正文

老茶館

濾鏡時代:我們為何失去真實判斷力?

文章來源:大學生記者團 作者:鄒佳桐 校對:許蘇潤 審核:王毅 發布時間:2025年06月29日 點擊數:
圖片 校對 許蘇潤
審核 王毅 終審

如今數字浪潮席卷全球,我們好像活在一個被各種“濾鏡”層層包裹的世界里。隨手拍張照片,手機軟件輕輕一點就能美顏磨皮、瘦臉大眼,瞬間變“完美”。刷社交媒體,滿眼都是精致到不像真人的照片和精心編排的生活秀。加之智能推薦算法的精準投喂,不斷推送著我們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一切都在悄然模糊著真實與虛假的邊界。在這場無聲的“真實危機”中,我們正逐步失去對真實世界的感知與判斷。

想想看,打開手機相機,五花八門的美顏效果讓人挑花眼。手指一滑,皮膚光滑了、臉變小了、眼睛變大了,一個“完美”的自己立刻出現。社交平臺上,這樣的照片鋪天蓋地。有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年輕人因看多了網紅的光鮮生活而感到焦慮這種對“完美”的過分追求,不知不覺改變了大家對“好看”的標準。許多人開始對自己的真實容貌產生不滿,甚至深陷“容貌焦慮”的泥潭,難以自拔。

社交媒體早就不只是分享生活的地方,更像是個精心布置的舞臺。豪華旅行、精致大餐、光鮮的工作日常——大家挑最漂亮的照片,配上最講究的文字,努力把自己包裝成理想中的樣子。然而,這種長期的“表演”讓真實與虛幻的界限愈發模糊,他人眼中的你與真實的你漸行漸遠。為了維持這個人設,我們不得不不斷迎合外界的喜好,隱藏自己的脆弱與不足,最終被困在了一個自我設定的“假面”循環之中,真誠的情感交流變得愈發艱難。

更令人擔憂的是,那些“聰明”的推薦算法如同一張無形的網,根據我們的瀏覽歷史精準推送內容,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信息繭房”的困境。加之AI換臉等技術的興起,假新聞、偽造視頻泛濫成災,它們在算法的推波助瀾下迅速傳播,加劇了人們的偏見與分裂。當一個人只接觸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時,他的判斷力自然會受到嚴重影響,難以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

這種“濾鏡”泛濫的時代,對我們的影響深遠而復雜。個人層面來說,很多人對自己的認識,變得極度依賴外界的點贊和評論。當你用濾鏡造出一個虛假的形象,還收獲了一大堆“喜歡”和關注時,很容易產生一種虛幻的滿足感。但這種建立在虛假上的自我感覺,一旦回到現實,巨大的落差感就撲面而來。很多人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價值,甚至陷入自我否定。更甚者,為了在社交媒體上獲得關注與認可,不惜編造虛假信息,扭曲了自身的價值觀。

從社會層面來看,虛假信息的泛濫嚴重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人們越來越難以分辨真偽,對他人分享的內容總是半信半疑。討論公共事件時,不同立場的人被算法“喂”著各自的觀點,誰也說服不了誰,理性對話變得很難,群體之間的分裂反而越來越嚴重。這種普遍的信任危機和群體割裂,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都不是好事,也阻礙了大家形成共同的認知。

面對這一困境,我們該如何破局?首先,我們應培養批判性思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不輕易相信所見所聞,多追問信息的來源、發布者及其證據。面對AI換臉視頻或過度修飾的照片時,更要保持警惕,理性判斷其真實性。同時,積極拓寬信息來源,傾聽不同的聲音,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

其次,我們應減少對社交媒體的沉迷,回歸真實的生活。多與家人朋友面對面交流,參與實際的社會活動與實踐。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發現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建立基于真實經歷的自我價值感。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欣賞生活中的真實瞬間,擺脫濾鏡帶來的外貌焦慮與“人設”束縛。

當然,光靠個人努力還不夠。政府和相關部門得加強對AI技術和社交媒體平臺的監管,出臺更嚴格的法規來抑制虛假信息的傳播,只有通過技術的監管、行業的自律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營造出一個更真實、更健康的網絡環境。

總而言之,在這個被濾鏡重重包裹的時代,我們雖面臨失去真實判斷力的風險,但只要我們保持清醒與理性,主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積極擁抱真實的生活,并輔以有效的監管與行業自律,就一定能夠穿透“濾鏡”的迷霧,重新找回感知與判斷真實的能力。在數字浪潮的沖刷下,堅守一份真實與美好,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健康、真實的網絡環境。(編輯/張思琳)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