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格外安靜。
大年三十的夜晚,人們如倦鳥歸巢,紛紛棲息在各自溫暖的屋檐下。四面墻壁將人間的笑語截獲,空蕩蕩的街道變得如同一張靜謐的明信片。屋內,搶紅包、集福字、搖一搖,伴著春晚的背景音,一家人窩在沙發上,無聲地沉浸在手機的世界里。零點鐘聲敲響,我忽然覺得少了些什么。那些往昔的記憶瞬間復蘇——煙花在遠處天空綻放的聲響猶在耳畔,更襯出此刻的寂靜。
現實中,爆竹煙花被禁燃禁放,我和四方好友在微信群里瘋狂刷屏,虛擬的煙花爆竹在屏幕上躥出、炸開,一場亂燉式的煙火表演落幕,聊天背景又恢復了干凈的原貌。整個過程,沒有震耳欲聾的聲音,也沒有硝煙的氣息,一切顯得格外文明。初一早晨,按慣例會有舞獅隊敲鑼打鼓、熱熱鬧鬧地從樓下經過,但今年卻不見他們的蹤影。春節伊始,泉州本地便陸續出現了幾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再加上陰雨連綿的濕冷天氣,多數人都選擇窩在家里,哪兒也不去。
另一方面,確實沒有太多地方可去。1月27日到家后,我就從家人口中得知,今年西湖花燈取消了。逛花燈,曾是我們春節的保留節目。寺廟也都封了,和朋友們的聚會,只得推遲。共同經歷了這不平凡的兩年,大家都很清楚,將來的平安,是靠彼此的疏離才能抵達的。
近來常聽到“年味變淡”的說法,今年的春節似乎尤為明顯。春節變得像一個普通的長假,長年勞碌的人們能在其中好好休整,但彼此平行。然而,望著掛滿紅燈籠的街道,那些稀薄的年味仍能喚起我些許相關的記憶。小時候過春節,我總會搬著板凳,踩著叮當作響的月光去看戲,其實也不過是為了湊個熱鬧。盡管臺上亂哄哄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圖的不過是臺下的小攤販:豆腐腦、炸菜粿、水煎包、煮餛飩,小桌子一排連一排;還有賣熒光棒、撥浪鼓兒、小糖人兒的……那時,伯父常帶我去買牛肉羹:一對老夫婦推著鐵車子,碗里生粉、醋和姜都放得多,另加入食鹽、少許味精、小蘇打、碎蔥花,配合著熱氣騰騰的牛肉羹端上桌。只見透明鮮白的濃湯上,紅棕色的牛肉擠擠挨挨,配上零星的蔥綠、碧青的蒜末以及漂浮著的姜黃色,煞是好看。用調羹一下一下舀著吃,只覺湯汁稠密咸鮮,牛肉香而不膩。朗朗圓月之下,只一盞昏燈、幾粒飛蟲,我與伯父一長一幼兩道影子攜手緩歸。如今,伯父已去,再回想起戲臺子下的牛肉羹時,總能嗅出高草飛蟲、昏燈鼓聲和當時明月那遙遠而鮮活的“味道”來。
鄉下老房子的對聯,有好幾年都是我幫著爸爸一起貼的。手指接觸紅色粉末與金色閃粉的觸感,依舊清晰。時間再往回倒,去鎮上市場采辦年貨的情景浮現:集市里熙熙攘攘,喇叭賣力地大喊,車流擁擠,人群喧囂,食物的香氣和春節喜氣洋洋的氛圍,一齊從四面八方涌來,化作各種視覺、聽覺、嗅覺的細小線條,匯入身體。
“當時只道是尋常。”無數平凡的瞬間,當時匆匆放過,如今卻顯得格外珍罕,只記得吉光片羽,虛虛實實,不知是否會再次被拾起。
現代都市本就帶有文化交融、人口流動大的特點,沒有特定的過年習俗。在脫離了傳統的引力之后,春節的凝聚力更集中地體現在家人團聚的情感上,而高科技將許多東西搬到了線上,線下的過程也開始簡略,人與人的相處模式進一步發生變化。例如春節紅包,今年連親近的人都發微信紅包,拜年后從長輩手中接過紅包的實感無影無蹤。以往拜年時,我都會非常有禮節地說一長串,至少五個詞,現在只需要“新年好,萬事如意”這般一兩個詞便算完事。過去這樣說,我會自覺不好意思,如今卻覺得“全世界都這樣”。再比如,在線購物平臺的便捷,讓年貨的選購變得輕松而高效。人們無需奔波于市井之間,便能選購到心儀的商品,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與舒適,讓新年的籌備更加輕松愉快。
確實,許多東西都在變化之中,眾人蟄伏于寒冬,但春天何嘗不會再次到來?傳統的年味變淡,或許并不意味著我們要變得悲觀。因為只要生活還在繼續,人們總會相聚,以全新的方式。正如年夜飯的流行樣式由以往的滿漢全席變成了大盆菜,未來的年味將由什么構成,雖未可知,卻也足以令人期待。(編輯/蘇欣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