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和道不盡的風情。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絕對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春節總要來趟山西,山西的年味里都是愛的味道。山西各地仍然延續著紅火熱烈、韻味無窮的年俗。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讓中原漢族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在一起,孕育了特色鮮明的山西年俗。從晉南至晉北那濃濃的年味和原汁原味的鄉俗,都是揮之不去的過年情結。
晉南威風鑼鼓,早名為“鑼鼓”,俗稱“家伙”,流行于山西省晉南地區的一種民間打擊樂藝術形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晉南威風鑼鼓起源于堯舜時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表演起來鼓聲如雷、粗獷豪放,且鑼鳴鏜鏜如排山倒海,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有著“天下第一鼓”的美稱。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臨汾市申報的晉南威風鑼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晉南威風鑼鼓主要流行于山西省臨汾市區及霍州、洪洞、浮山等縣,表演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挎鼓表演,平陽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圓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種表演形式是架子鼓,這種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縣,表演時隊形變化較少,行進中邊走邊打。晉南威風鑼鼓由鑼、鼓、鐃、镲四種樂器共同演奏,鈸音清脆,融舞姿、音響、技巧、服飾、隊形于一體;集粗獷、剽悍、倔強、好勝、風度于一身。表演者強悍矯健的舞姿、粗獷豪放的喊聲、朝氣蓬勃的氣勢,融處處體現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北方漢子的豪爽奔放,氣勢磅礴,威風凜凜。
鏡頭轉向晉北,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里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后,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御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看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每年懷仁縣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十余米,可謂規模龐大。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全部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紅光耀眼,燦爛輝煌,恰似一條條吞云吐火的飛龍,激游在錦繡人寰之中,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發家致富”的預兆。因此,方圓百里的人潮都要趕來觀看旺火,有的人還圍著最大的旺火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以圖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隨著時代的發展,山西過年亮彩燈規模不斷發展,甚至在網上有著“賽博山西”的稱號。家家戶戶,大街小巷,沒有一處是黑者過年過年。其實這一切都在歷史上有跡可循。山西的年節燈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這里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燈的習俗,延至清代即有“獅燈場市”“燈竿節”;到二十世紀初,又漸形成節日的提燈會,更有放天燈、舞龍燈、戲獅燈、鬧花燈等活動。從而發展為集地區民風民俗之大成的會節聲聞海內。 據史籍記載,唐宋時山西地區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燈、元宵節前后張燈節彩的習俗。唐宋時期的山西地區,新年和元宵放燈、燃燈之時,民間雜技、雜耍等表演活動亦盡現其間,深得觀燈民眾的喜愛。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在其寫下的《沁園春》一詞中寫到:“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可見當時山西地區新春張燈、放燈已為約定俗成的民俗活動。
歡迎來到中國山西過年,大樹小樹穿新衣,山西過年的氛圍感直接拉滿。山西的過年習俗還有很多,這個春節總要來趟山西,和喜歡的人一起,看傳統的木板年畫兒、感受粗狂豪放的威風鑼鼓、試著給愛的人剪個年味十足的窗花、再一起舉著糖畫回憶童年.....歡迎來到山西過年,讓所有美好的記憶凝固在充滿愛的山西年味里。(編輯/寧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