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讓我們走近這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聆聽她的逐夢故事,感受她的成長歷程——她就是來自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2022級地理科學陶行知班的陳名華。
拓知識疆界,筑學術經緯
在課堂上,她總是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大二那年,她的專業成績排名第一,她習慣于將大目標分成多個“小積木”,比如《自然地理學》里的氣候系統,她會先在紙上畫三個同心圓:最內層寫成因,中間層標特征,最外圈記分布。有次在圖書館,為了便于記憶,她把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拆解成“太陽輻射強→赤道低壓控制→上升氣流→全年多雨”。期末復習時,“小積木”會被她做成記憶卡片,夾在書本里隨時抽背,她時常連食堂排隊的時間都不放過。
在繁忙的學業和工作中,陳名華也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獨特的解壓方式。她喜歡在閑暇時閱讀《紅樓夢》,沉浸在文字的詩意中,感受心靈的寧靜。書中的每一個角色,每一段情節,都讓她流連忘返。《紅樓夢》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更是她心靈的棲息地。在閱讀中,她學會了思考人生,感悟生活。書中的詩意和哲理,滋養著她的心靈,讓她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寧靜與從容。
執創新之燈,照研學幽徑
大二那年,她和團隊做了一個叫“研途”的廣西研學平臺項目。她最初的靈感來自專業的野外實習,她的指導老師有著成熟的研學路線設計,只是缺少了一個展示的平臺。當時她突然意識到,她們需要一個能讓地理知識“活起來”的載體。她與團隊一行六人在參加“三創賽”時,經驗還非常不足,對于研學平臺的設計只有大致思路,還沒有進行具體實踐。所以結果也就不盡如人意。然而,陳名華并沒有因此氣餒,而是與團隊成員不斷深入研究,優化方案。最終在“挑戰杯”和“互聯網+”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她表示:“這些競賽教會我的遠不只是獲獎,更讓我體驗到了團隊協作的樂趣,也獲得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團隊合作中,陳名華始終秉持著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她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每一個成員的想法。在項目討論中,她總是鼓勵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正是這種良好的團隊氛圍,使得“研途”項目得以順利推進,并最終取得了成功。
善用時間沙漏,巧繪人生航向
在學業、科研和學生工作之間,陳名華展現出了出色的時間管理能力。大二時,她同時擔任校級社團宣傳部部長、研學平臺項目主要成員和大創成員。面對繁重的任務,她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將每件事按照緊急、重要和常規進行分類,并合理規劃每天的時間。
在地理科技文化月籌備期間,陳名華一邊修改活動海報,一邊準備項目展示PPT,還抽出時間與隊友練習路演。她將每天的時間進行精細化管理,將每件事按照優先級排序,確保每一項任務都能按時完成。
陳名華的時間管理秘訣在于“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分配時間”。她將每天的時間分成“紅色(緊急)”“藍色(重要)”“綠色(常規)”三個狀態,并根據狀態安排任務。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她的工作效率,還讓她在多項任務中游刃有余。當壓力過大時,她會選擇聽雨聲白噪音,或者對著陽臺的多肉植物自言自語。這些簡單而有效的方式,幫助她緩解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不懈地努力和合理的時間管理。在學術、科研和生活中,她始終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愛。對于申請獎學金的同學,陳名華建議:“成績是基礎,但更要突出獨特的‘靈魂碎片’。在社會實踐里尋找能深挖的故事,用‘我為什么做這件事’代替‘我做了多少事’。同時,提前三個月整理材料,認真仔細地檢查申報書。”
未來,陳名華表示也將繼續保持這份熱忱,在探索中不斷成長,繪制出更多屬于她理想人生的精彩畫卷!(編輯/閆子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