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過年,人們會想到什么呢?答案早已心照不宣:團圓。
是的,這是一年中大家庭難得聚在一起的時刻,從這個角度上講,從形態上看的確是“團圓”了。但是,當家人們都聚在一起談笑逗樂之時,大家心中是否會有這樣一個疑問:我們的心,真的團圓了嗎?
說實話,當我打開這部電影時并未懷有太大興趣,很大原因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我來說太遙遠,我十分武斷地認為這部電影不會讓我有太大的代入感。但是,當我慢慢沉下心看這個故事時發現,真正扎根于人民的藝術經得起時間考驗,它不僅未被歲月磨蝕,反而在時代洪流中愈加熠熠生輝。影片中威嚴通透的一家之主程老,勢利眼兒、心直口快的大嫂王梅以及老實溫順的大姐程榮等角色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影片妙就妙在,你不會覺得這個角色很虛很空,你甚至能在身邊的人中找到角色的影子。
說到這,我們來說說本文開頭我提出的思考。
影片中,大年三十后兒女們都陸續回了老家,門可羅雀的家漸漸熱鬧起來,變得人氣兒很足。然而,在這一片祥和的表象下,卻涌動著妯娌之間的攀比、兄弟之間的較勁以及父子之間的舌劍唇槍,大人們心知肚明,卻都揣著明白裝糊涂,他們很默契地沒有拆穿對方,也許是“四字真言”刻進了中國人的骨子里--“大過年的”。
然而,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量變就會發生質變。于是,這個避無可避的矛盾在一頓團圓飯上爆發了。起初只是二兒子與三兒子的一個小爭執,結果這場爭執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被扯入其中。這個大家庭表面上的和睦也隨著白瓷餐盤的摔碎而徹底破裂,再也修補不上了。
也許有朋友會不解:如果雙方各退一步,就算是看在老人的面子上,好好好吃頓團圓飯,吃完各回各家不就沒有這事兒了嗎?其實看完后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個小細節:影片中去年的大年初一時,大嫂王梅也曾把老家墻上的鏡子砸壞。我也終于有了些眉目:一切的偶然隱藏著一定的必然。就像電影中的今時今日一般,就算不是二兒子和三兒子起爭執,也可能是隨機組合的另外兩個人。正如一件衣裳,破了一個洞尚可縫縫補補又三年,但如果這件衣裳處處都是窟窿,該從哪里補呢?
影片結尾,程老帶著妻子離開了家,他要帶著妻子去見更廣闊的世界,去她心之所向的地方,他們二人重新開始了名為“家”的旅程。
富有年代感的謝幕,在我心中泛起層層漣漪。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復雜的感覺,于是我只能憑感覺抓住自己最想表達的東西——家和則事興。當形式化的“團圓”隨著爆竹濃重的煙味散去,海市蜃樓終將消散,寒風中徒留一個個疲倦麻木的靈魂。回到一開始,我們為什么期待過年呢?因為家,讓我們的心有歸所。
我們期望看到的,是家里的大人們操著鄉音互相關心逗笑,晚輩們圍在慈愛的老人旁邊嬉戲玩鬧,在外地工作、求學的家人踏進家門掀起屋內的一陣陣熱鬧,家里的大廚在廚房忙活時有人幫忙,得到廚藝的認可和贊賞。一家人以真心待真心,當赤誠的心聚在一起,屋子才真正有了“人氣”。
如果你問我那究竟是什么,我會說:“那是只有真誠的心才能點燃的篝火,散發出的熱氣叫和氣,譜出一曲主旋律為興旺的家庭篇章。”(編輯/黃江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