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 書記信箱 校長信箱 監督舉報 >信息門戶(校內)
X
歡迎光臨南寧師范大學!

本欄熱門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南師觀察 > 正文

南師觀察

青春智創閃耀多領域: 南師學子交出硬核"創新答卷"

文章來源:大學生記者團 作者:曾鳳儀、何萬寶 圖片:李績 校對:何依宸 審核:王毅 發布時間:2025年06月29日 點擊數:
圖片 李績 校對 何依宸
審核 王毅 終審

導語:

在實驗室的玻璃器皿前,在智慧農業的田間地頭,在非遺文化的傳承路上……南寧師范大學的學子們因興趣而集結在一起,以青春之名,聚力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行業難題,交出了一份份硬核“創新答卷”。從科技到環保,從文化到農業,他們的足跡遍布多領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尖端突破:破解行業痛點,科技引領未來】

“璃凈界”團隊:實驗室玻璃清洗的革命者

團隊成員:向慶倩(負責人)、王昊、陳菲露、劉斯羽、李友斌、周思伶、張景、鄧國豪、廖欣瀾

團隊簡介:璃凈界”團隊專注于玻璃器皿清潔技術的研發,成功打造了智能化、高效節能的全自動清洗設備。項目已獲得多項專利,并與多家企業達成合作,顯著提升了清洗效率并降低了能耗,團隊在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創業競賽中屢獲佳績,成為實驗室清潔領域的創新標桿。

受訪者:向慶倩(團隊負責人)

記者:是什么契機讓你們決定攻克實驗室玻璃器皿清洗的難題?

向慶倩:我們發現實驗室玻璃器皿清洗存在“三高”問題——損傷率高、人工成本高、能耗高。作為跨學科團隊,我們決定用AI技術改變這一現狀。通過超聲波多頻段協同技術和光譜污漬分析技術,我們成功提升了清洗效能。過程中雖然面臨技術難關和學業壓力,但科學分工和導師指導讓我們堅持了下來。

記者:團隊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向慶倩:最大的挑戰是技術整合與穩定性問題。例如,AI識別系統在復雜污漬場景下的準確率初期僅為80%,我們通過優化算法和增加訓練數據,將精度提升至95%以上。此外,團隊通過跨學科協作和反復實驗,最終實現了各系統的無縫協同,確保了設備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京利隆”團隊:節能水泵的踐行者

團隊成員:劉光昊、王昊、向慶倩、鐘金祺、莫遠懿、趙欣然、毛善有、秦葉斯宸

團隊簡介:京利隆團隊由南寧師范大學本科生組成,專注流體節能技術研發。團隊自主研發水泵紊流增壓節電裝置,通過5項專利實現最高40%節電率,服務中糧、金茂等8家央企國企。獲國家級流體裝備技術創新獎一等獎,首年營收909萬元,入選廣西工業碳達峰實施方案重點推廣技術。

受訪者:劉光昊(項目負責人)

記者:為什么選擇節能水泵作為創業方向?

劉光昊:我家庭長期從事水泵行業,深知傳統設備能耗高、效率低的問題。結合大學工科知識,我們自主研發了水泵蓄流增壓節電裝置,通過“三維技術矩陣”破解能量損耗難題。同時,我們創新采用“設備買斷+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減輕客戶技改資金壓力。

記者:EMC模式如何解決國企技改資金壓力?

劉光昊:以凌源眾泰項目為例,前期我們墊資安裝20臺設備(價值1200萬),從10年1600萬節能收益中分期回收,將收益權拆分為ABS產品(82%優先級4.35%融資)。這種"技術入股"模式讓央企改造零成本,而我們現金流周轉周期縮短60%。

“金屬終結者”團隊:礦場水污染治理的先鋒

團隊成員:陳磊、戴睿婕、黃子珍、高銘江、許菁軒、莫淋伊

團隊簡介:金屬終結者團隊專注于水體重金屬污染治理創新,依托自主研發技術,致力于以高效、低成本解決方案推動環保領域技術革新,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春力量。擁有“廢水處理高效裝置”和“廢水高效沉淀池”兩項專利,并發表核心論文1篇。團隊成果獲第八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校賽二等獎、第十二屆“挑戰杯”廣西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校賽三等獎,展現了突出的科研轉化與實踐能力。

受訪者:陳磊(項目負責人)

記者:在治污材料選擇上,你們為何最終選定MOF材料?

陳磊:初期我們面臨污水系統復雜的挑戰,經過激烈討論,最終發現鋯基MOF材料經硫醇基團表面修飾后,對目標離子的清除率高達70%,遠超其他材料。目前,我們的技術已進入投產階段。

記者:項目初期遇到最大阻礙是什么?如何將一個創意轉化為可落地的方案?

陳磊:最大的阻礙還是材料選擇的問題,目前已經成熟且實用的材料有很多,團隊剛組建時我們花了2個月時間去實驗部分已有的材料,進行數據的記錄以及對比,最后才定下了以常規MOFs材料為核心的選題。我認為方案落地主要還是行動,只有落地時實實在在去解決出現的問題才能做好一個項目。

【文化新生:非遺邂逅現代科技,傳承與創新并行】

漓墨工坊團隊:非遺文化的現代傳播者

團隊成員:王子駿、劉軒、李卓恒、張家和、趙晉、農蕙謙、王宇翔、黃建誠

團隊簡介:團隊負責人積極發揮帶頭作用,整合各方資源以及在學校專業建設與資源優勢的雙重支持下,成功注冊成立了實體公司廣西漓墨工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該團隊以漓墨工坊為載體,通過委托代工廠的方式,實現了產品的量產,打通了從創意孵化到市場運作的全鏈條。目前,項目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獲得了‘三創賽’校級一等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立項,以及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校級一等獎并成功晉級區賽。

受訪者:王子駿(項目負責人)

記者:了解到你們的項目已經注冊了實體公司并實現了產品量產,那么你們的項目最初是如何啟動的,特別是如何克服資源方面的挑戰?

王子駿:從構想到落地量產,確實克服了不少挑戰。項目的成功啟動和推進,核心在于我們構建了一個強大的“支持網絡”:一方面,團隊核心成員積極協同,主動對接并整合了包括市場渠道、啟動資金和關鍵合作伙伴在內的多方資源;另一方面,學校在專業指導、平臺支撐和政策扶持上給予了我們至關重要的賦能。正是在這種“內外合力”的驅動下,我們才成功注冊了廣西漓墨工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邁出了從創意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這充分展現了團隊協作和資源整合的力量。

記者:你們是如何將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

王子駿:我們以“非遺基因+潮流設計+AI科技”為路徑,成功打通了從創意孵化到市場運作的全鏈條。比如,“遇見民族系列”將壯錦技藝植入潮流IP娃娃,“音樂系列”用AI激活傳統山歌。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市場運營,帶動就業。

【智能裝備:從天空到田間,科技賦能生活】

“智擎宇噴”團隊:天空的探索者

團隊成員:王昊,曾鵬華,徐雅君,賴思宇,唐澤媚,方港寧

團隊簡介:本團隊致力于為農業植保領域提供高效、智能的創新解決方案,歷時三年精心研制出四臺植保無人機模型機。憑借專業知識與創新實踐,在相關競賽中脫穎而出,斬獲省級金獎。

受訪者:王昊(項目負責人)

記者:能介紹一下你們的無人機技術升級歷程嗎?

王昊:我們從第二代開始實現旋翼復用與RTK/GPS雙模高精度定位,第三代采用全碳纖維輕量化機體,第四代探索3D打印驗證與鈦合金動力方案。通過精確自主設計控制成本,我們成功攻克了執照認證難關,實現了四次硬核升級。

記者:作為大學生團隊,在研發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王昊:研發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和技術經驗不足。資金方面,我們通過申請學校科研基金、參與創新創業比賽獎金以及尋求企業贊助,逐步解決了資金缺口;技術上,我們積極與專業老師溝通請教,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還多次到農田實地測試、反復優化,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題。

“輕騎智農”團隊:智慧農業的踐行者

團隊成員:謝小玲,唐琰,吳天呈,顧琪華,鄧偉寧,黃青昀,藍金艷

團隊簡介:我們團隊主攻大棚微耕機,致力于大棚農業的發展,積極助力鄉村振興。項目曾斬獲三項大賽獎項,包括南寧師范大學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總決賽一等獎,獲2025年區級創新創業訓練營立項并獲自治區級立項創新項目資金支持,已獲得國家受理專利七項,軟件著作兩件。

受訪者:謝小玲(項目負責人)

記者:你們的智能種植設備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團隊負責人:我們將智能種植設備與數字化平臺結合,有效降低了農戶勞動強度,創造了就業崗位,帶動了增收。項目已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并擁有多項專利和軟著,是高校科創服務鄉村振興的典范。

記者:請分享一下你在大創賽得到的經驗。

謝小玲:大創賽是一個培育人才的溫床,既提供給我們一個追逐理想的平臺,又幫助我們磨礪自身、增長實踐經驗。在這個充滿挑戰的舞臺上,我們不僅學會了團隊協作與創新思維,更收獲了寶貴的成長經歷。那些成功的時刻激勵著我們愈發向上,讓我們相信付出終有回報。

【青年力量:創新背后的共同底色】

記者手記:

從實驗室到農田,從古老工坊到現代礦山,南師學子以技術為筆,以產業為紙,書寫著服務國家戰略的青春答卷。他們的故事各異,卻都共享著敢為人先的創新銳氣、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和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洪流的擔當。


結語:

南寧師范大學學子們以實踐證明:青春是追夢的季節,更是創新的舞臺。他們的探索不僅為現實問題提供新解,更點亮了中國創新活力的未來圖景。

我們誠摯鼓勵每一位懷揣創新夢想的學子:勇敢踏上賽事征途!大創賽、"互聯網+"、挑戰杯等平臺已為你鋪就賽道,導師指導、資金支持、企業對接等資源正待你解鎖。

期待更多南師新青年在創新路上砥礪前行,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如對創賽感興趣并希望參與到賽事當中,歡迎通過郵箱3089627399@qq.com與我們聯系,讓我們攜手在創新道路上篤定前行,以智慧與汗水鑄就非凡篇章?。ň庉?馬海嘉)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