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 書記信箱 校長信箱 監督舉報 >信息門戶(校內)
X
歡迎光臨南寧師范大學!

本欄熱門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南師達人 > 正文

南師達人

【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彭麗敏:在壓力中淬煉,于協作中成長

文章來源:大學生記者團 作者:韋金瑩、莫賢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校對:容欣 審核:王毅 發布時間:2025年04月26日 點擊數:
圖片 由受訪者提供 校對 容欣
審核 王毅 終審

“優秀”一詞,常被賦予耀眼光環,但對地理科學學院陶行知班的彭麗敏而言,它更像是一場靜默的修行。從初入大學的青澀到如今獲得國獎的從容,她的故事里沒有驚心動魄的轉折,卻寫滿了如何在瑣碎與壓力中尋找平衡的智慧。

成長與挑戰:從“焦頭爛額”到游刃有余

“學生工作的緊迫感,像提前體驗了職場。”回顧大學時光,彭麗敏坦言大二是最“兵荒馬亂”的一年。彼時,她身兼多職,既要應對陶班繁重的課程,又要統籌社團活動與班級事務。“線性代數考試前一晚,作業沒寫完,活動策劃也卡在deadline,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兩半用。”她笑稱那段日子“全靠硬扛”——熬夜到凌晨是常態,但正是這種高壓讓她學會了“拆解任務”:將龐雜事務按緊急程度排序,先啃硬骨頭,再處理次要問題。

“現在回頭看,那些通宵達旦的日子反而成了財富。”她總結道,“壓力不是敵人,而是逼你突破極限的推手。”

時間管理:主次分明,動態調整

如何平衡學習與課外活動?彭麗敏的答案樸素卻實用:“分階段,抓重點。” 學期初與期末周,她將七成精力投入課業;課程相對寬松時,則轉向社團活動與學科競賽。“比如地理科協的模型制作活動,既有趣又能鞏固專業知識,這種‘邊玩邊學’的模式反而讓我效率更高。”

她特別提到一門曾讓她“挫敗感爆棚”的課程——線性代數。“開卷考成績尚不理想,閉卷簡直不敢想。”面對困境,她選擇與室友組隊攻堅:每晚宿舍化身“臨時自習室”,不懂的公式互相講解,難題集體推演。“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最終,這門“噩夢課程”成了她協作學習的啟蒙課。

課外活動:興趣為引,實用為錨

“課外活動不是負擔,是打開視野的鑰匙。”彭麗敏對地理學科競賽情有獨鐘。從行政區劃地圖繪制到跨學科知識闖關,她認為這些活動“既能激發創造力,又暗含職場所需的實踐技能”。一次模型制作比賽中,她設計的民居模型制作被老師稱贊“兼具美學與科學性”,這讓她意識到:“課堂外的嘗試,往往是課堂內知識的延伸與驗證。”她也建議學弟學妹:“別盲目跟風‘刷經歷’,選擇與自己專業或興趣契合的活動,才能讓時間投入更有價值。”

自我認知:幸運背后是“普通人的堅持”

“大家覺得我優秀,但我只覺得幸運。”采訪尾聲,彭麗敏的謙遜令人印象深刻。她坦言,自己并非天賦型選手,只是愿意在每一個“想放棄的瞬間多堅持五分鐘”。“國獎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提醒——提醒我繼續踏實走好每一步。”

彭麗敏的故事里,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對瑣碎日常的耐心經營。她的“優秀”藏在凌晨臺燈下的筆記里,藏在與室友爭論公式的歡鬧中,也藏在一筆一畫繪制的地圖褶皺間。或許正如她所說:“真正的成長,是學會在壓力中保持呼吸,在協作中找到光亮。”(編輯/桂榮利)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