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 書記信箱 校長信箱 監督舉報 >信息門戶(校內)
X
歡迎光臨南寧師范大學!

本欄熱門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基層動態 > 正文

基層動態

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參與影視國際傳播專委會第六屆年會

文章來源:新聞與傳播學院 作者:圖/文 新傳院 校對:李虹霏 審核:黃敏 終審:聶卉 發布時間:2024年12月19日 點擊數:
圖片 校對 李虹霏
審核 黃敏 終審 聶卉

12月14日,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影視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年會在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校區大禮堂拉開了帷幕。年會以“中國影像跨文化傳播新思考新實踐”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研究機構及影視行業的200余名專家學者,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受邀參會。

會議開幕當天,與會嘉賓們圍繞年會主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據介紹,本次年會的主題與國家近年來對影視國際傳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部署高度契合,在當前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中國影視作品走向世界,提升中國影視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12月15日上午,年會分設六個專題論壇和四個青年論壇,與會者就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影像跨文化傳播、數智技術賦能影視跨文化傳播、影視跨文化傳播理論建構、中外影視交流與影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劇創作研究、影視傳播“請進來”和“走出去”等議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討。

新聞與傳播學院六位研究生在不同主題論壇中分享研究成果。劉雅娟分析了YouTube平臺上“China Travel”現象的傳播機制及對中國形象的影響;魏新洋以《苗寨八年》為例,探討了民族題材紀錄片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李書涵通過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研究了民族符號在文化傳播中的功能與應用;朱鈺琰則分析了影片《姥姥的外孫》如何通過文化符號促進跨文化理解;嚴藝蓮與王一博均以紀錄片《漓江》為切入點,分別探討了生態影像的文化符號構建及其在全球傳播中的意義,以及如何通過生態紀錄片講述中國故事,展現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并探討其國際傳播路徑。

此次年會不僅為影視國際傳播領域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也進一步展示了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在影視跨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術成果與創新能力。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