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和更好地服務教學活動,2024年4月23日晚上8點,外國語學院語言文學文化教研室的全體成員第二次齊聚騰訊會議,再一次展開了熱烈的研討活動。本次教研室的研討活動主要由張曉鵬副院長、李穎老師、趙嬋老師發言。
首先,張曉鵬副院長跟大家分享了他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張曉鵬副院長提到他曾經讀到張愛玲高中時寫的一篇英語文章,當時就被張愛玲的地道英語表達所折服,自此以后他就一直開始思考為什么人家的英文可以有這么地道的表達,而我們自己和學生在離地道的英語表達還有很大的差距。張副院長觀察到我們的學生雖然也會看美劇,也能知道一些新鮮和流行的英文詞匯,但是在整段的英文表達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他認為英語的學習不僅僅只是為了交流,還應該是感受語言中人文思想,而語言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接著,張副院長提到他自己最近在研究質量文化的問題,而我們中國人和中國傳統是最講究文化的,如果我們能把質量文化上升到內心的追求和發自內心的情懷,那么這個質量文化才能真正的升級。
李穎老師說到,聽了張副院長剛才的發言自己也非常有感觸。李穎老師說到自己在上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的時候會想法設法融入思政元素。李穎老師指出跨文化交際的跨文化不僅是跨國,也是跨地區的,跨地區,跨民族,跨種族;我們在自己的國家里就在跨文化交際,比如剛剛過去的廣西三月三收到了全國不同民族人民的關注,這個就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例子。李穎老師認為如果能夠融入我們自己的實例,那么這個跨文化交際的概念立馬會變得立體,學生一下子就會覺得這門課和自己是那么息息相關,從而也能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隨后,趙嬋老師說到自己在進行《綜合英語》授課時的兩個反思。一個是23級的學生人數很多,一個班44個學生左右,課堂很大,以往效果很好的role play等互動性很好的課堂活動在這么大的班級展開的時候會有些困難。因此,趙嬋老師一直在思考在這么大的班級中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師生互動變得更好,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產出更多的東西。趙嬋老師的另一反思就是《綜合英語》這門課持續兩年四個學期,且每個學期是80個學時,一個老師從頭教到尾。這是就會出現教學模式會固定的現象。當教學模式固定了,學生的積極性會變得不高,因此,趙嬋老師在思考是否后面要調整模式,從而讓學生更有新鮮感。
在三位老師發言后,張曉鵬副院長提醒到,學校的審核評估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著,希望各位老師能將審核評估當作提升教學質量的一個契機,為學院和學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