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學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由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武漢大學主流意識形態研究院、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廣西)、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南寧師范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宣傳思想文化研究院主辦的“數字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于11月2日在南寧舉行。本次研討會設置了開幕式、主題報告和四個單元的專家主旨報告,同時還特別設置了一個青年學者論壇。學校黨委書記張鵬在開幕式和主題報告上致辭發言。開幕式和主題報告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曾令輝主持。

張鵬代表學校對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和學術期刊的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向長期以來對南寧師范大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給予支持的單位和教育工作者表示感謝。張鵬指出,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創新發展,舉辦數字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重大。本次研討會也是學校自2017年以來連續舉辦的第八屆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張鵬圍繞“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創新發展”這一主題作主旨發言,他認為,數字時代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要著眼于三個方面發力:一是教師數字素養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創新發展的關鍵,要大力培養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數字素養。二是教育內容數字化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創新發展的根本,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數字化。三是教育方法數字化變革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數字化變革。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在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上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取得一批積極的可推廣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北京科技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剛在題為《以數字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證研究》的報告中指出,要從文化層面理解數字思政是文化創新的應有之義,深刻把握文化現代化中的守正創新。其中,“守”的是民族的文化根脈,“創”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新樣態。要對數字思政進行多維度的內涵解讀,運用數字技術為思政賦能增效,以數字技術高效整合利用思政資源,以數據要素驅動思政提質增效,構建多維度數字思維融入的思政體系,實現思政創新發展的新樣態。要深化思政實證研究的價值意義,為思政基礎理論創新提供豐富養分,系統建構思政的科學形象,進一步促進思政功能的拓展和應用。要圍繞田野調查、案例研究、大數據挖掘、模型建構、評價常模研究等方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實證研究。馮剛強調,日常生活提供了有說服力的“實在”,承載了意義系統的復雜性。數字技術要關注青年學生日常生活變化特點、把握教育對象發展規律,注重大數據挖掘在對象研究中的開發和應用。





研討會上,武漢大學主流意識形態研究院院長項久雨教授、華中師范大學萬美容教授、安徽師范大學王習勝教授、廣西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趙君教授、桂林旅游學院校長林春逸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劉社欣教授、張國啟教授、北京郵電大學李全喜教授、電子科技大學丁科教授、河南師范大學教授聶立清教授、貴州師范大學汪勇教授、南寧師范大學曾令輝教授、韋吉鋒教授、廣西民族大學陳媛教授、桂林理工大學邱杰教授、廣州理工學院柳恩銘教授、玉林師范學院教授楊耕等26位專家學者聚焦數字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主旨報告。會議期間,還特別設立了“青年學者論壇”,先后有9名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圍繞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理論與實踐等問題作了發言。

與會專家緊跟學術前沿,探討學術之真、探尋學術之道、破解學術之問,彰顯學術責任擔當。研討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亮點紛呈,既有思想碰撞,又有凝聚學術共識,既有理論探討,又有實踐經驗分享,既彰顯思政學界專家學者的責任擔當,又深刻感受到思政學界老中青學者們“傳幫帶”的學術風尚。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科技大學、《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全國40多所高校和學術期刊雜志的專家、學者和老師們200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