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正值南寧師范大學七十華誕,音樂與舞蹈學院在A1009學術報告廳舉辦了主旨為“廣西非遺(戲曲類)文化和傳承研究”的青年博士論壇。本次論壇由南寧師范大學主辦,南寧師范大學科研管理處、音樂與舞蹈學院承辦,是70周年校慶舉辦的重要學術活動。學院領導黃妙秋、王韋、周杰、龍學禧出席了論壇。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文化遺產部、南寧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音樂與舞蹈學院的7位青年博士以及音樂與舞蹈學院非遺研究小組青年教師、在教育領域任職的部分校友參加了論壇。論壇由總策劃李曼霞和唐文生共同主持。
論壇上,黃妙秋院長致辭,她指出:學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指示,落實教育部相關要求,高度重視非遺戲曲類保護、傳承和進校園的工作,這次青年博士論壇和音樂與舞蹈學院非遺研究小組的成立就是具體的措施之一。論壇旨在通過青年博士們挑起廣西戲曲類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與研究的大梁,帶動青年教師,共同推進非遺戲曲類的研究和進課堂,成為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和專業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隊伍培養的重要平臺。接著,與會專家學者在論壇上作報告。特邀專家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文化遺產部副主任黃羽在論壇上首先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廣西實踐》報告。她從國際層面、國家層面,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戲曲類遺產的保護現狀與方法進行系統介紹,對廣西傳統戲劇類進入校園進行了深入探索。我校學報編輯部玉璐博士在《從“小家”到“大家”的民族共享節日 ——以國家級非遺瑤族盤王節為中心的考察》中,提出瑤族盤王節從家族儀式逐漸演變為政府主導和民間組織參與的民俗節慶,最后成為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文化。從民族學的角度對非遺進行了探索。學院唐文生博士生做了《青春版大型彩調歌舞劇〈劉三姐〉在地方院校的傳承和創新》報告。他認為,地方院校要結合自身的條件積極落實和修改教學目標和教育的目的,調整專業人才培訓計劃和方案發展彩調藝術,促進和推動廣西高校藝術教育的改革。王克永博士在《廣西客家山歌劇傳承與發展等問題的思考》中,分析了客家山歌劇的流行地區、戲劇表演形式并對傳承與發展問題進行探討。許毓曉博士以《非遺視域下古駱越族群歷史文化記憶的舞蹈創作研究》,探討了廣西壯侗語先民的古駱越民族舞蹈中所蘊含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通過舞臺化的個案研究,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性保護與活態性傳承。李曼霞博士做了《非遺戲曲教學與傳承研究——以南寧師范大學為例》的報告。她從政策解讀、課程設計、教學實施等層面,對高校的非遺戲曲教學、傳承、實踐與研究進行分析和探討。劉明華博士在《廣西壯族“末倫”文化與傳承漫談》中提出:“末倫”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能力,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壯族曲藝品種。在多元的新時代,它也需要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進行革新。我院非遺研究小組成員馬松青和黃夏分別做了題為《廣西戲曲音樂特征分析》,《廣西戲曲傳習中身段語言探索》的交流。學院謝育堅副教授,校友周小玉、鄭經平、陳夢婷以及參會學生進行了現場提問,與講演的七位博士圍繞學術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地方戲曲傳習課程設置、非遺戲曲在中小學的傳承等方面開展了充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最后,南寧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地方戲曲傳習班為論壇帶來了廣西文場、京劇非遺教學成果表演。論壇在迎新春的祥和氣氛中圓滿閉幕。
本次論壇展現了音樂舞蹈學院的青年博士們在廣西非遺文化和傳承研究的成果和思考,凝聚了以青年博士為核心的研究力量,對非物質文化研究、學科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具有積極作用,也為進一步推動廣西非遺文化在大中小學的傳承搭建了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