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全國樣板黨支部書記,獲第三屆全國思政課教師教學展示二等獎、微課入選第七屆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展播作品,獲廣西高校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示范課堂一等獎、廣西高校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微課比賽一等獎、廣西高校大思政課示范課堂一等獎、全區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一等獎等獎項。榮獲“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計劃骨干教師”、校級“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1項、省廳級科研和教研課題5項。她就是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院長助理謝麗麗。
教學藝術的踐行者:打造鑄魂育人的魅力課堂
“最開心的是看到課堂上同學們專注聽課的眼神和不時的點頭認同,當有同學說我的課是他最愛聽的課的時候,那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謝麗麗微笑著說。教書育人是謝麗麗發自內心熱愛的事業,因為教學有方,她的課堂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她用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富有魅力的教學藝術,打破了思政課給學生的刻板印象,讓思政課變得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引人入勝。
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育時代新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在“3.18”講話說的“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如何做到“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如何讓思政課堂“活”“悟”“動”起來?對此,謝麗麗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育人”的根本是“鑄魂”,“鑄魂”的核心是堅定理想信念,“鑄魂育人”最重要的是回應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使學生的內心更加充滿力量。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基于此,謝麗麗依托我校自主設計的集網絡教學、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于一體的“三三制”線上線下混合思政課微教學平臺,以學生的困惑點、關注點、社會熱點為切入,以師生雙主體融為一體,以“知識鏈”“問題鏈”“價值鏈”三鏈條貫通網絡、課堂、實踐三場域,探索除了思政課“一體三鏈”線上線下教學新模式。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謝麗麗用這一育人智慧回應學生的關注。面對00后大學生網絡原著民這一顯著特點,謝麗麗運用思政課“一體三鏈”線上線下教學新模式,課前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推送任務和課前調查,把準學生思想困惑,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課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教師講解點評的方式為同學們解決學習疑惑,使同學們在問題探究中釋疑增信、提升能力;課后通過小組合作實踐、成果展示與教師點評,深化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運用和社會現實問題的理解與感悟。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謝麗麗用孜孜躬耕的態度創新教學方法。面對青年學生越來越多元的需求,謝麗麗創新實施多元方法教學,依托學校大思政課實踐基地和信息技術優勢,將VR觀影、體感控制、沉浸體驗、彈幕評論……當下這些備受年輕人追捧的新潮方式,都引入到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她的課堂,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態度發生明顯改變:從低頭到抬頭再到點頭,從課堂走向課外、校外,從線下走向線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知識理論學習到知識理論運用,再到理論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謝麗麗表示,通過教學改革實踐,證明了思政課要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與專業、實踐、生活相結合。她將不斷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感染力,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讓道理入耳入腦入心,推進師生“雙向奔赴”。
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讓謝麗麗在思政課教學領域取得了不少成績和榮譽,如獲得了第三屆全國思政課教學展示二等獎,她的微課作品入選第七屆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展播作品,她在自治區級各類教學比賽中獲得一等獎4項,她指導的學生也在廣西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中獲得二等獎。她的教學經驗多次受邀在校內外進行交流分享。
當謝麗麗回憶思政課教學展示比賽的校賽、區賽再到全國賽時的心路歷程,她著重描述了備賽中對原有知識體系、教學邏輯推倒重來和打碎重建所迎來“脫胎換骨”的經歷。她強調,成績的背后,凝聚了數位領導、前輩、同事們的心血和集體智慧。這是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她提出實行“以賽促教”的能力培養模式和“培育比賽”常態化機制,將參賽材料和心得體會與學院教師分享并承擔“傳幫帶”責任,鼓勵和幫助更多的青年教師在教學比賽中提升教學水平。
學術研究的耕耘者:科研與教學的雙輪驅動
在謝麗麗看來,高校教師絕不是放任學生自發生長的“牧羊人”,而應該是用人類文明成果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的“養正者”,這就需要教師本身以學術為勤業,用科研提促教學。“把教學當研究、用學術講政治”,她始終身體力行踐行這一理念。她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絕不是枯燥的說理和空洞的說教,而是需要把“講理”的教學過程奠基于“有理”的研究過程。
“自己有幸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就應該把它看成一種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敝x麗麗說得很堅定。她認為教學和科研之間,不存在著誰優先的問題,兩者同等重要。這兩者的關系就仿若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她堅持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在科研中解決難題,努力提升理論的闡釋力和說服力。
近幾年,謝麗麗的學術研究皆源于解決教學中學生思想困惑所需。比如針對思政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弱化、教學形式創新性不足、實踐教學實效性不佳、評價方式缺乏高階能力評價等問題,她深入思考并研究如何改革創新。她作為負責人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獲得自治區一流本科課程,她的教學改革經驗《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研究》被立項自治區級教改項目,這些思考均來源于教學,也服務于教學。
她努力提高“用學術講政治、從政治中找學術、用學科講學術”的能力和學術自信,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省廳級課題5項,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注重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她深情地說,這種學術精神的接續和傳承源自她的師門和學院良好的學術氛圍,她也將追隨自己的導師和前輩一步一個腳印,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術生命的延續和理論成果的傳遞,培養更多的人才。
黨建引領的先鋒者:黨建+大思政課的創新實踐
對于謝麗麗來說,教學是樂業,學術是勤業,而黨建則是志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第一黨支部書記,謝麗麗一直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立足新時代鑄魂育人新要求,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和黨員的歷史主動精神,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如何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優勢,結合思政課的教學特點,不斷擴展“黨建+思政”的內涵和外延?如何推進黨建與教學深度融合,構建“黨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模式,講好有“黨味”的“大思政課”?
謝麗麗開始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她堅持支部工作以黨建+教學為引領,聚焦高校思政課長期存在的教學場域區隔、教學過程脫節、課程育人各自為政等三大難題,帶領支部黨員積極主動探索新時代“黨建+大思政課”教學改革,構建起橫向貫通社會大課堂、縱向打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全時空教學、全過程互動、全課程育人”的“黨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模式,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時代感和鮮活度,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師理論闡釋力,講好有“黨味”的“大思政課”。
在她的帶領下,黨支部獲得廣西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南寧師范大學“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不斷雙融雙促雙提升,并不斷引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鑄魂育人,啟智潤心。謝麗麗說:“感恩這份職業,讓我能夠與青春為伴、與知識同行。我將保持這份執著與熱愛,在鑄魂育人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與學生一起奔赴山海、逐夢未來?!?/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