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城湖江山海,尋道湘黔桂”第十五屆全國高校地理學聯合野外實習隊伍走進廣西段首站“世界上最大天坑群”——中國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內的大石圍天坑,開始了廣西段的野外實習。此次活動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教育工作委員會指導,全國大學生地理學野外聯合實踐教學高校聯盟、教育部全國地理學聯合實習虛擬教研室、湖南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大學和南寧師范大學聯合主辦,南寧師范大學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地理與海洋研究院以及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單位承辦,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名師生參加本次實習活動。第十五屆全國高校地理學聯合野外實習于7月28日在湖南師范大學啟動,實習師生先后考察了湖南、貴州等多處地理景觀。

△聯合實習貴州段與廣西段交接儀式合影
8月7日上午,聯合實習貴州段在羅甸大小井圓滿收官并完成交接、順利過渡到廣西段。樂業天坑群被譽為“世界天坑博物館”,是由特大型與大型天坑組成的天坑群地貌景觀,地理特征典型。本次實習主要考察了樂業天坑群中的大石圍天坑東峰、馬峰洞和玻璃棧道觀景臺。來自南寧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地理與海洋研究院的老師分別為學生講解大石圍天坑的形成過程與成因、分析該區域地下河系統與地質構造運動,并通過提問引導同學們思考天坑形成與地下河的地理關系。通過現場實習,同學們認識到天坑的形成與該區域錯綜復雜的地下河系統及地質構造運動之間的密切關聯。
△實習隊伍聽盧炳雄老師講解
△實習隊伍與天坑合影
在大石圍天坑東峰馬蜂洞,帶隊教師讓同學們思考洞內分為三層結構的原因,引導學生觀察洞內河相沉積剖面,尋找地下河留存的證據。師生沿途觀察河相沉積物,共同推測當時的沉積環境,并分析該區域古地下河的水文特征以及經歷的地殼抬升運動。本次考察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地理信息不容主觀臆測,須掌握科學論證的方法。
△林清教授為學生講課
△馬蜂洞內河相沉積
△實習隊伍在馬蜂洞合影留念
未來5天,聯合實習將深入走進廣西百色、崇左、防城港、欽州和南寧,圍繞廣西斜坡帶“山江海邊”環境演變--地域系統--資源利用等地理特色,探討斜坡帶大地構造和地形地貌與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地理學科視角與國家戰略需求,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樹立科學求真精神和服務國家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