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碩士研究生生涯,她秉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科研態度,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更高更遠處走去。現被西南大學錄取為博士研究生。她是我校教育科學學院2021級比較教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何苗苗。
明確目標 堅定信心
何苗苗本科學習的專業是語言專業。她說,“作為跨專業學生,我對對教育學學科知識知之甚少,在研一學習科研過程中常覺吃力,所幸運的是遇到了導師王瑜教授”。何苗苗表示,王瑜教授既是“經師”,也是“人師”,三年來在學術能力培養上對她投入了很多心血,花費了大量時間教導她如何思考、如何科研,是她學術成長旅途上的燈塔。在師導的引領下,何苗苗對教育學始終保持著一種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也驅使著何苗苗以一種跨學科的思維去探索教育學知識領域,積累專業基礎知識,不斷提升科研思維和能力,慢慢地具備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逐漸形成了嚴謹的科研態度,這些進步更堅定了她要攻考教育學博士的目標。
在2021年11月,何苗苗有幸在一次比較教育國際會議上聆聽了劉寶存教授的報告,其中提到講好中國故事必然要經歷“自明、明他、他明”三個過程,這三個“明”指導著何苗苗的整個研究生科研生涯。何苗苗廣泛涉獵了關于國內教育發展現狀及問題的各種文獻及書籍,了解我國教育發展現狀;在“自明”的基礎上,何苗苗開始培養自身“明他”的國際視野,帶著我國教育問題在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做法中尋找解決教育問題以及促進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規律,始終堅持“比較在心中,啟示在心中”的科研理念。
“我研究的是普魯士,而我思考的始終是法蘭西”,這是何苗苗在學習、科研過程中最喜歡也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亦是這句話讓何苗苗感受到了比較教育學的獨特魅力。在從事比較教育研究以來,何苗苗始終將講好中國故事作為學術研究的最大追求。在經歷了“自明”和“明他”兩個重要階段后,何苗苗目前正不懈追求達到“他明”的高度,并將此作為自身博士生研究階段的研究內驅力,爭做一名優秀的中國學者,為在世界上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何苗苗喜歡閱讀寫作、熱愛科研,享受閱讀時與不同思想深入交流碰撞的感覺以及寫作時深度思考的時刻。
讀研期間,何苗苗專注學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6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3篇,北大核心期刊1篇。作為比較教育學專業研究生,何苗苗在有限的課余時間內,非常熱衷于“逛逛”知網,廣泛涉獵社會學、經濟學、哲學、人類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領域知識,為自己培養了濃厚的研究志趣。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何苗苗積極參與各種學術交流會議,如2023年7月參與第四屆徐州教育哲學論壇暨江蘇省研究生“教育哲學”暑期學校,榮獲“優秀學員”稱號。
同時,何苗苗積極參與了碩士生導師主持的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相關課題。這些研究項目的研究領域橫跨民族教育、邊境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比較教育等方面,豐富的國內實踐調研基礎加之大量的國內外文獻閱讀使得學生善于從跨學科視角窺探學術問題,扎實的理論研究基礎以及政策分析經歷使得何苗苗積淀了大量的知識儲備和科研能力。
保持熱愛 奔赴山海
懷揣濃郁的研究熱情和扎實的學術實踐經驗,何苗苗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名卓越的教育學者,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何苗苗表示,在學術研究上應持續擴展自身學術視野,繼續加深專業領域知識學習以及提升研究水平和能力。
談及未來,何苗苗表示,未來的目標是想進入高校工作,將教育實踐經驗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為國家發展培育下一代優秀人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學術之旅注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辛酸和無奈,但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