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024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55個集體和1088名個人分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獎章,1034個集體獲全國工人先鋒號。廣西4個單位和21名個人分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獎章,23個集體獲全國工人先鋒號。其中,我校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獲全國工人先鋒號。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堅持立德樹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聚焦助力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實施,持續推進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建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建院46年來持續引領廣西地理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積極開展博士點申報工作,引導師生建設壯美廣西,出色完成了各類教育教學、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任務,為推動民族地區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強化黨建引領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建育人新格局。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切實發揮黨委政治核心作用,緊緊圍繞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建設中心任務,服務學校發展大局,強化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積極探索“雙帶頭人”“黨員名師工作室”等創新舉措,將黨建引領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深度融合,以高水平黨建引領學院高質量創新發展,全面提升服務民族地區發展的能力。學院黨委榮獲2021年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入選首批新時代廣西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并順利通過驗收。

筑牢思想根基。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探索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等系列改革新舉措,構建“三全育人”的立體化育人體系。深入挖掘地理學內在的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感懷黨恩、家國情懷、民族團結等思政元素,打造“專業+思政”地理課程思政新模式。依托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組建教學科研深度融合的團隊,聚焦民族地區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等科學問題,尋找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解決方案。2021年學院入選第一批全區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院系,榮獲“廣西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精準扶貧與鄉村地理》《地理教學論》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鄉村振興與鄉村地理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打造一流學科
培養興桂優秀人才
服務廣西高質量發展
打造優勢特色專業群。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堅持以服務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打造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理學類專業群。地理科學專業首批通過教育部師范專業二級認證并入選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地理信息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入選廣西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地理學入選廣西一流學科;2023年地理科學在自治區本科專業綜合評估工作中被評為五星級;地理科學專業虛擬教研室入選教育部第二批虛擬教研室建設單位;自然資源數字產業學院入選廣西本科高校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2023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地理學科位居17名進入全國前20%。
培養興桂強桂優秀人才。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聚焦一流學科、專業建設目標,建設了一支博士學位占比達63%的優秀師資隊伍,擁有自然地理學、廣西資源與環境科學創新團隊等自治區級教學團隊。持續推進教學質量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革成效顯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測繪地理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項目。積極引導學生立志扎根基層、服務民族地區,培養了廣西基礎教育80%以上中學地理教師和大批優秀的扎根民族地區干部。
助力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作為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單位,主持完成了2018年廣西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監管服務工作。組織專家團隊深入廣西30多個貧困縣,培訓縣鄉村各級扶貧干部5000人次,參與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113期;《廣西深度貧困地區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咨詢報告獲自治區領導肯定性批示。人民日報APP做了“發揮智力優勢 彰顯使命擔當”專題報道。學院榮獲國務院扶貧辦“2019年扶貧開發成效考核第三方評估先進集體”表彰,盧遠等5位教師榮獲“扶貧開發成效考核第三方評估先進個人”表彰,榮獲全區事業單位脫貧攻堅記大功獎勵(全區20家,高校唯一)和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表彰。

▲貧困縣退出評估學生調研小組在藏區農戶訪談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評估團隊合影


服務骨干人才能力提升。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完成了2023年“國培計劃”自治區委托項目—初中地理骨干教師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第二批自治區統籌項目—農村義務教育骨干教師課程標準引領性培訓(初中地理)項目培訓工作。組織教師承擔并圓滿地完成教育部、自治區考試院多項專項工作任務,獲上級部門來信表揚。
扎根八桂大地
強化科研創新
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
打造高水平科創平臺。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聚焦國家戰略需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新要求,黨政同心協力,集中學科優勢、凝聚團隊力量、整合平臺資源,加強科研平臺體系建設,以科技創新服務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目前建成了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西地表過程與智能模擬重點實驗室、廣西北部灣智慧海洋牧場工程研究中心等8個高水平科創平臺和服務平臺,凝聚了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優青、八桂學者等一大批優秀人才,科研創新能力、科研成果水平取得顯著提升。2020年,“喀斯特人地系統研究”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一等獎,首次實現了廣西摘取人文社科高層次獎項零的突破。
持續推進科研成果轉化。聚焦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需求,持續強化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助力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不斷地取得新突破、新成果。五年來,學院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55項,省部級項目63項,地方政府委托項目200余項,獲得各類研究經費1.2億元。“智慧海洋牧場”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其他省級以上科研獎28項。承擔完成了自治區、大部分地市和近半的縣(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修復規劃等編制工作,成果均已被政府采納,極大地促進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

▲傅伯杰院士為南寧師范大學地學部揭牌

▲科研人員監測茅尾海斷面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