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他是國內知名IT企業的高薪工程師;十五年后,他是南寧師范大學默默耕耘、桃李芬芳的中青年“雙師型”骨干教師。如今,他培養的一批批學生,有的在國內外知名企業擔任計算機技術骨干,有的在高校和中小學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新浪潮中,他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把為學、為事、為人相統一,傾心致力做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他,就是我校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曙光大數據學院副院長陸建波。
理想育人:仰望星空賡初心
為什么會放棄在國內知名IT企業的高福利待遇來到學校?十五年來許多人問過這個問題。而理工直男陸建波想的是,自己從一個不知電腦為何物的小白到成長為計算機軟件技術精英,除了自己的刻苦和家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幸生長在祖國從“一窮二白的人力大國”到“舉世矚目的科技強國”之崛起路上。“錢是永遠掙不完的,而做人要知恩圖報”,多年來老父親的話言猶在耳。
“做自己喜歡的事,好好培養下一代工程師”一直是陸建波為IT報國堅守的理想。這些年,陸建波主持了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項、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1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項。主編普通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系統規劃教材1部,副主編教改專著1部。獲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獲校高等教育校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從入校至今多次獲得學校優秀教師、教學管理工作先進個人。在長年育人實踐中,陸建波始終堅持寓德于教、言傳身教,以大思政融入專業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他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在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研究生課程《高級軟件工程》等教學中,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自然辯證法和中國傳統哲學的觀點來深入淺出地詮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中的基本技術和方法,使抽象枯燥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觀,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認同。他鼓勵學生立大志成大器,悉心指導本科學生考研深造,第一志愿上線率從2015年的15%上升到2016年的82%,2017年-2020年上線率高達100%。他先后擔任14名碩士研究生的導師,每周與研究生一起學習討論、指導實驗、共同科研,畢業后有的學生考取了博士,有的成為了IT行業的翹楚。
陸建波常常對學生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同學們要學會仰望星空、堅定理想目標,服務國家科技強國,服務IT行業軟件技術、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是我們的使命!”
教學育人:責任田里善耕耘
陸建波從一名普通教師到院長助理到分管本科、研究生教學的副院長,從不曾停止思考:如何培養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新型IT專業人才。他充分結合師范院校特性及計算機類工科專業特點,積極進行科研與教學結合、產業與教育融合的研究,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斷探索創新。針對地方普通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IT基礎和興趣差異大、“產學研”合作責權利不明、各方利益回報不足、積極性難以調動、合作瓶頸難以突破等問題。他和同事們創造性地建立了“三個課堂”協同教學資源庫。通過專業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分工與協作,推進“三課堂”協同教學資源庫的改革與建設,實現了“三課堂”共享教學資源的深度融合。通過建設學科基礎平臺、校內品牌學生科技活動平臺、大學生科技實踐與創新工作室平臺、卓越工程師實驗班平臺、學科競賽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活動平臺,以及新型“產學研用”校企合作平臺,進行多維平臺融合與聯動培養高素質雙創型人才。教學成果經過多年推廣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對地方高校IT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作為主要完成人,陸建波和同事們嘔心瀝血的成果獲得了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面向全校學生,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還承擔著全校計算機公共教學管理任務。陸建波發揮擔任廣西高等教育學會計算機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多年的豐富經驗,組織帶領團隊圍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分層次教學改革。他們建設了分層、分模塊的教學內容,引入了計算思維、互聯網+等新的計算機應用知識;改革教學方式,采用多媒體教學、慕課和微課結合的方式;建設在線教學資源庫;改革考核模式:采用靈活的考試模塊方式,多次模擬,多次考核;主編教材《大學計算機應用》。從2016年開始,團隊在校內外推廣實踐新的計算機公共教學模式,全面提高了大學生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在兄弟高校形成了示范作用。
科研育人:科技日新又日新
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高校教師的使命和擔當。陸建波始終牢記,在2015年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語重心長地指出:“科技創新要在‘頂天立地’上下功夫。所謂‘頂天’,就是要推動原始創新,研發高精尖技術;‘立地’,就是面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國家整體創新中,科技創新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陸建波多年來堅持與同事們緊密合作形成團隊,帶著學生共同開展科學研究。一方面,他們努力在“頂天”上下功夫,緊跟學科發展前沿,追蹤學科發展熱點及學科領域教育發展趨勢,在最新智能技術運用于圖像處理、智能物流、林業有害生物防疫等方向不懈前行。另一方面,他們在‘立地’上,面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領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在手機智能反黃、資源環境利用及電子商務等諸多方面深入廣泛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對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進作用。科研成績喜人:他主持省級課題2項,省級重大專項子課題1項,橫向課題5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863計劃子課題多項,省級科研課題5項;研制30余項行業軟件,獲得30余項軟件著作權登記;獲得廣西科技進步獎6項、南寧市科技進步獎1項。
陸建波深深明白,科研進步依托于學科專業建設。他負責國家級、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申報、建設,提出推進專業建設和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及舉措;負責本科高校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中心)建設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申報、規劃、建設工作;負責特色專業與專業群建設、實驗實訓教學基地(中心)建設、教師隊伍建設、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對外開放合作;負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建設工作,組織學科參加全國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并順利通過;負責廣西重點實驗室--廣西人機交互與智能決策重點實驗室的申請與認定工作;負責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科學計算與智能信息處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取得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協助八桂學者進行科研、團隊、專業建設工作;負責廣西第一批數字建設標桿引領重點示范項目--大數據人才培養基地的立項建設與管理初顯成效;做為主要成員,積極參與教育部首批“數據中國‘百校工程’產教融合先行先試項目”試點學校試點專業的立項、建設、實施工作,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科研帶動教學的新路徑。
實踐育人:絕知此事要躬行
“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讓行業檢驗育人成效,讓產教融合帶動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陸建波秉持的新時代IT人才培養理念。他著力推進以“互利多贏”為基石,構建以社會熱點問題導向的新型校企合作機制,從課題合作研究、知識產權合作共有、科技進步獎合作突破等實現學校、企業、學生、政府多方共贏局面,形成良性“政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在他主持或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的20余項教研科研項目中,不斷深化校企合作,開展聯合技術攻關,使學生的科研能力、應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近年來,陸建波先后積極組織50多名研究生、300多名本科生參與行業項目實踐,每年指導本科生、研究生依托行業項目參加各類學科專業競賽,取得十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等賽事的喜人佳績。
成熟的創新科技反過來又服務社會、造福民生,促進廣西產業信息化發展。陸建波作為主要完成人,聯合廣西慧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物聯網集成與智能信息處理在產業信息化中面臨的關鍵技術難題進行攻關,開發了一系列物聯網設備及智能信息管理平臺,在廣西豐林木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人造板制造業、農業、養殖業企業推廣應用,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運用Petri網、物聯網、智能算法等現代信息技術,對物流行業中的關鍵技術難題,系統深入開展相關技術研究,開發了智能物流信息管理平臺,在20余家物流公司、商貿企業推廣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與南寧盛輝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制綠色網絡手機軟件,主動防御、反黃色內容、反網癮,有效地解決了智能手機及網絡對青少年成長的不良影響的問題。與廣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開展技術合作,在拓展災害數據獲取的基礎上,集成現代通訊技術、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和“3S”技術應用于森林保護領域,使傳統的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控工作插上現代技術的翅膀,極大提高森林保護工作效率和監測防控技術水平。與北京易華錄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技術合作,對多目標跟蹤分析技術和植物圖像處理關鍵技術開展深入研究,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研制基于 3S 技術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平臺,為廣西土地、水利、林業、環保等一系列資源環境合理評價、科學規劃提供了技術支撐,及時的把先進的智能計算和軟件開發技術引進到資源環境區域分析、規劃與評價應用研究中,在促進該行業的科技進步中發揮了極為重要作用。
方寸鍵盤乾坤大,創新科技日月長。陸建波說,他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工作重要論述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職業提出的要求與期待,仰望星空逐夢,腳踏實地育人,為民族復興奮斗,為美麗南師添彩。
